您现在的位置:思政金课建设专题网>>建设动态

建设动态

牛庆燕:“德高”、“学高”、“艺高” ——争做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紧紧围绕南林思政金课的“五在”(在学、在线、在研、在场、在心)建设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路径,推出一系列教改措施。学生记者采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庆燕教授,牛院长是江苏省首批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培养计划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也是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牛院长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工作思路和正在着力推进的思政“金课”建设,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呈现出她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和信心决心。

牛庆燕副院长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以思政“金课”建设工程为抓手,打造南林马院思政“金课”排头兵和五大思政课教学精英团队,将思政课上成学生终身受益、毕生喜爱的“金牌”课程

牛院长介绍说,为充分发挥思政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学院已经启动思政“金课”建设工程并重点支持建设五门思政课程,学校划拨思政“金课”建设专项经费将全部用于立项课程建设,推动形成彰显南林特色的“金牌教案”、“金牌教学案例库”、“金牌教学ppt”和“金牌教学微课视频”等,重点培育高质量教研教改成果。首期立项项目将围绕“回归本心,打造一流”“扶新去莠,升级课程”“共建共享,合作育人”的建设目标,不断聚焦思政课程研究,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思政课程“难题”,提高教学实效性;突出围绕思政课程目标,实现思政“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相融合,为深入推进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标杆。

思政“金课”建设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为参照,推动四门思政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感和时代感,彰显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学凝练四门思政主干课程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设置14个实践教学模块供任课老师选择,课内实践教学包括新闻讨论、主题演讲、辩论、经典阅读、红色影视、情景剧等,课外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理论宣讲、社会服务、微电影拍摄等。在每门课程中安排2到4个学时用于实践教学,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体系化、规范化,教师及时对实践教学图片资料与内容进行总结,学院将对教学效果进行摸底、汇总与报道,并就教学典型和教学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暑期实践教学研修期间录制实践教学视频

以“思政课过程管理考核”为引领,实现思政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过程管理考核模式,采用平时作业20%+考勤综评20%+实践论文10%+期末机考50%的“组合拳”的形式,进行四门思政主干课程的综合成绩评定。过程管理考核模式使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建设计划和思政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紧密融合,促进“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以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的良好效果。

主持在线考试过程管理系统专场测试会议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疑点”和“热点”

未来社会是一个依托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型教学交叉进行,建设网上新课堂和示范微课堂,激发思政课堂新活力,着力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还要着眼学生“学得好”,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和转化力。

课堂教学

以“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系列宣讲”活动为特色,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系列宣讲”活动以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赴四川大凉山支教、投身社会实践的真实经历为基础,支教大学生讲师走进思政课堂,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生动地传递给广大南林学子。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都对“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系列宣讲”进行了报道,活动报道四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成为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新华社报道我校水杉支教活动

牛院长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已经拉开帷幕,学院将集全院之力打造具有南林特色和学院内涵的“金牌”课程和标志性教研成果,为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马院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