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政金课建设专题网>>建设动态

建设动态

杨振华:在“拔节孕穗期”给思想“正身塑形”

一位西方哲学专业出身的老师,是如何翻转课堂,上活思政课的?一位“园丁”,是如何为“幼苗”修剪枝叶,帮助他们向上生长的?一位讲授“正经课”的老师,是如何在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将思政教育赋予生活本身的?

学生记者采访杨振华老师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学生记者采访到了教研室主任杨振华老师。初次见面,没有同学眼中思政课老师的一板一眼,反而像极了一位相见恨晚的老朋友。杨老师招呼我们坐下,将关于他的思政课授课经验徐徐道来。本科专业为思想政治理论、师范院校毕业再加上八年班主任经历的他,深谙当代大学生心理,也琢磨出一套独特的授课方式。多年来在思政课堂上的耕耘与钻研,也让杨老师在南京林业大学首届“水杉奖教金”评选活动中收获了“水杉教学之星”的荣誉称号。

杨老师荣获“水杉教学之星”称号

精细滴灌,   抓住学生最后的思想“塑形期”

杨老师坦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原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自己特有的内涵,同时中国民众无论从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认知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多样化、途径便捷化、方式简单化,铺天盖地的信息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眼界愈发开阔,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形”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政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和传递知识的教学体系,但不能固守传统上课念PPT与读教材的枯燥教学方式。”杨老师表示,在理工科院校,大多数学生与文科教学内容存在距离与陌生感,所以,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当下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引发学生兴趣,使老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思政课知识的传递,从而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塑形”。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思政课:“杨老师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让我们参与到课堂中去,不仅让我们明白是什么,更让我们明白为什么。”

杨老师的思政课堂

立足学生,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玩”

杨老师博士阶段攻读的是西方哲学专业,特别推崇西方现代哲学家笛卡尔的观点:“我思故我在”,所以他的授课特别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致力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思政课堂。

立足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杨老师有三件“法宝”。一是将当下时事热点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杨老师在课堂上曾经与学生探讨的一个案例,他通过剖析该事件贺建奎团队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进行升华总结,将事件引向对科技伦理和人类价值观的探讨。案例的讨论不仅提升学生对事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引起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学内容教授于学生。二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杨老师的课堂经常“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案例问题,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予以充分尊重。在与学生探讨中,杨老师总是先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然后通过说理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去评判观点的优劣。三是增强与学生交流互动。杨老师的第一节课首先就是将自己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并欢迎学生与他探讨问题,他至今还与十几年前的学生保持着交流。“我经常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我们一起打球、一起闲聊,这些能让我更好的了解现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所思所想,也让我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独特的授课方式,使得他的思政课教学充满着魅力,也让学生们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